推动制定80余项标准,全国首个具身智能领域国家级标准化试点落地浦东
近日,全国首个具身智能领域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上海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标准化试点”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示。
该试点由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承担,将以位于浦东的上海国地中心主训练场统领、全国各分训练场(包括河南、江苏常熟、江苏吴江、北京石景山、深圳、河北、重庆、吉林、陕西榆林)支撑的“1+N”模式开展,在全国各分训练场推动标准验证实施与迭代优化。
立“统一标尺”,推动制定80余项标准
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的落地,既标志着上海在人工智能最具突破性的具身智能领域获得关键性进展,也意味着国家层面以标准化训练场为基石,开启了用标准统一全国主-分训练场,联合各省市数据归集、标准统一、共建生态、场景落地的新征程。
据国地中心介绍,试点将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引领作用,构建“基础+特色”标准体系,围绕“实体物理场+虚拟训练场+本体/部组件+场景应用”四大领域,推动制定80余项标准,为行业立“统一标尺”,促进具身智能数据流通,奠定全国训练场互联互通基础。
如由国地中心牵头,携手人形机器人安徽省产业创新中心、山东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制定的行业标准《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训练数据管理要求》(计划号:2025-0484T-YD)、《人形机器人整机与系统训练场环境构建技术规范》(计划号:2025-0483T-YD)已进入征求意见。
主分训练场联动,加速具身智能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试点将构建以上海国地中心主训练场为核心、全国N个分训练场为支点的“1+N”主分联动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训练场建设模式与解决方案,并积极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与应用。
国地中心主训练场作为标准研制核心,河南、江苏常熟、江苏吴江、北京石景山、深圳、河北、重庆、吉林、陕西榆林等分训练场结合区域产业特色落地标准验证,并以高质量数据反哺主场。预计2025年归集真机高质量数据15万小时,年产能超百万小时,共同推动国家试点标准体系持续优化。
记者了解到,以国地中心训练场为基点,还联合上海电气、张江集团、上电科、库帕思、傅利叶智能、智元新创、乐聚智能、开普勒、千寻智能、上海AI Lab、华为、百度、中国农科院、中国移动、电信天翼等生态伙伴,构建“标准共研-检测验证-标杆共建”具身智能生态圈。
2023年12月28日,国地中心正式落地上海浦东张江,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家首个开源共创平台,其目的就是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于一体的共性服务平台,同时加快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研发。
试点建设不仅是国地中心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我国具身智能产业从“单点创新”走向“体系协同”的关键转折,途径则是构建以国地中心主训练场为标准中枢、以“麒麟”“白虎”为核心支撑、以全国“1+N”网络为脉络的标准化生态系统。
根据规划,今后将以上海国地中心主训练场为核心,持续深化与全国分训练场、生态伙伴的协作,试点打造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的“中国标准示范工程”。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