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公共安全行业协会 > 相关资讯

安防渠道风云变幻:旧秩序打破,新未来在哪?

       安防行业的渠道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昔日 “得渠道者得天下” 的黄金时代,到如今代理商与品牌商对簿公堂、传统渠道商陷入亏损潮,安防渠道的生存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市场饱和、数字化冲击、智能化浪潮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共同催生了渠道体系的重构。在这场转型中,品牌商的战略调整与渠道商的生存选择相互交织,既暴露出旧有模式的弊端,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理解安防渠道的现状、矛盾与未来方向,成为把握行业变革的关键。

  传统渠道的困境:旧模式难以为继

  传统安防渠道的衰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曾经依靠 “搬箱子” 赚取差价的模式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举步维艰。

  经济下行压力下,市场需求减弱,工程项目减少,长尾市场需求碎片化,直接影响了渠道商的营收稳定性。代理商拿货成本持续攀升,同一款产品的拿货价可能比市场价高出 20%-30%,专业安防品类的差价甚至达到数百上千,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更令人棘手的是,不同品牌的压货和返点机制不一,同款产品不同批次的价格差也常引发纠纷,许多囤货过量的代理商因无法及时结清账款而陷入法律诉讼。

  线上渠道的崛起进一步冲击了传统模式。电商平台的价格透明化导致 “产品价格倒挂” 现象频发,渠道价格与电商价格的不统一让代理商陷入被动 —— 消费者在线上看到低价后,往往会向线下代理商施压砍价,或直接选择线上购买,导致线下渠道流量流失。

  品牌商为在电商平台获得曝光,不得不增加投流成本,而这些成本间接转嫁到渠道商身上,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电子城、安防城等传统线下阵地接连关门,客户采购习惯加速向线上迁移,中小客户尤其明显,几秒钟内就能在电商平台完成交易,让依赖线下档口的渠道商失去了流量根基。

  存量市场的竞争白热化加剧了渠道商的生存压力。安防行业新增需求放缓,品牌商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自建电商平台或直营渠道,直接挤压了传统渠道商的生存空间。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为代表的行业巨头,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直营效率,进一步削弱了代理商的中间价值。曾经 “躺着赚钱” 的生意如今成了 “高危行业”,不少一级代理商在经营数年后累计亏损数百万元,甚至陷入 “倒闭潮”,传统渠道的黄昏已然来临。

  品牌商与渠道商的博弈:合作关系重构

  品牌商与渠道商的关系正经历从 “共生” 到 “博弈” 的微妙转变,双方的矛盾在战略调整中逐渐显现。品牌商的渠道策略各有侧重,但都不同程度地将转型压力传递给了渠道商。

  海康威视推动 “全链路数字化升级”,通过 “海康云商” 平台提升效率,但同时要求代理商囤积 “文搜 NVR” 等大模型设备,将周转周期从 60 天拉长至 90 天以上,加剧了渠道商的现金流压力;大华股份发力 “区县下沉”,却将资源集中在省会城市的旗舰体验中心,对三四线市场的渠道支持不足,让下沉市场的渠道商只能 “自己一锹一镐刨客户”;宇视科技虽强调 “生态共生”,承诺不强制压货并保障区域保护,但品牌声量在下沉市场的不足让渠道商难以打开局面。

  渠道商对品牌商的策略调整普遍感到不适。海康的代理商担心被 “绑死” 在数字化转型中,投入大量资源却难以获得相应回报;大华的渠道商则愁于 “偏远” 市场的覆盖成本,技术培训虽实用,但人脸门禁等产品的毛利持续压缩,只能赚取微薄的施工费;宇视的合作伙伴虽认可 “联合研发” 模式带来的利润提升,却忧于品牌影响力不足导致的市场拓展困难。这种博弈背后,是双方对价值分配的认知差异 —— 品牌商希望渠道商承担更多转型成本,而渠道商则渴望获得更公平的利润空间和更稳定的政策支持。

  价格管控和区域保护是双方矛盾的焦点。品牌商为维护市场秩序,要求代理商不得低于控制价销售,也不得跨区域调货,但执行过程中常因监管不力导致窜货现象频发,破坏了区域渠道的平衡。部分品牌商在市场需求减弱时,选择逆市涨价或减少返点,试图通过压缩渠道商利润来维持自身业绩,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引发合同纠纷,更损害了品牌形象。而渠道商为求生存,不得不采取 “做不了一级代理就做二级,不压货、按需订货” 的保守策略,甚至出现跨区域串货、低价倾销等违规操作,进一步恶化了合作关系。

  尽管矛盾重重,双方仍在探索新的平衡点。有行业人士指出,健康的合作关系需要品牌商 “维护价格机制,给予代理商自主选择代理机制的权利”,也需要渠道商 “客观评估自身能力,不盲目接盘超出承载范围的铺货要求”。在安防向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品牌商与渠道商的关系正从 “单纯买卖” 转向 “价值共创”,但这一过程注定充满阵痛。

  渠道商的转型路径:破局之道探索

  面对困境,部分渠道商已开始探索转型之路,从不同维度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线上线下联动成为许多渠道商的首选策略。他们不再排斥电商,而是主动拥抱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化身 “安防达人”,通过展示工程案例、演示产品效果吸引客户。

  成都慧翼的杨小兵就是典型例子,其发布的夜视效果演示视频、安防真实案例讲解等内容,单条视频带来的订单量远超线下拜访,成本却低得多。同时,他们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店铺,结合直播带货、促销活动扩大覆盖面,并将线上流量引导至线下,提供安装、维护等本地化服务,形成 “线上获客 + 线下服务” 的闭环。这种模式既发挥了线上的流量优势,又保留了线下的服务价值,让渠道商在数字化时代找到新定位。

  下沉市场成为渠道商的重要突破口。在一二线城市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市场的安防需求因 “智慧城市”“平安乡村” 等政策逐渐释放,这些市场的客户更看重本地化服务,而非单纯的价格,恰好契合渠道商的优势。渠道商通过与地市经销商结盟,提供产品选型、技术支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共同开拓市场。

  例如,针对农村 “雪亮工程”,他们推出低成本、高可靠的监控套餐,精准满足需求;在县域商业体建设中,提供从设备安装到系统维护的全流程服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种深耕下沉市场的策略,让渠道商避开了与品牌商直营渠道的正面竞争,通过区域壁垒构建独特优势。

  聚焦行业细分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是渠道商提升附加值的关键。安防行业正从 “卖产品” 转向 “卖方案、卖服务”,不同行业的需求差异显著:零售行业需要客流统计和防盗监控,教育行业关注校园安全和远程管理,制造业聚焦生产安全和设备监控。有远见的渠道商锁定 1-2 个领域,深挖客户痛点,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他们学习海康、大华的开放平台,开发适配特定场景的应用,让设备从 “看得到” 升级为 “看得懂”—— 例如,为智慧矿山定制集门禁管理、车辆识别、异常报警于一体的系统,为智慧社区设计人脸门禁与物业系统的联动方案。这种转型让渠道商从 “产品搬运工” 变成 “技术服务商”,利润空间和客户粘性都得到提升。

  未来渠道生态:价值重构与生态共生

  安防渠道的未来不在于 “消亡”,而在于 “重生”,一种以价值为核心的新型渠道生态正在形成。品牌商的角色从 “管控者” 转向 “赋能者”,通过技术、工具和资源支持渠道商转型。

  熵基科技的 “熵基云商” 平台为渠道商提供线上营销工具,帮助其提升获客效率;大华股份开设 AI 算法训练营,免费为渠道商提供技术培训,助力其掌握智能设备的应用能力;海康威视则开放部分 API 接口,允许渠道商参与定制化方案开发。这种赋能不是 “负能”,而是通过提升渠道商的专业能力,共同做大市场蛋糕。

  渠道商的多元化发展将成为常态。未来的渠道商不再是单一的 “代理商”,而是呈现多种形态:有的专注线上电商,玩转流量经济;有的扎根区域市场,成为本地化服务专家;有的深耕行业方案,成为技术驱动的服务商。无论哪种形态,其核心价值都在于 “连接” 与 “赋能”—— 连接品牌商的技术与客户的需求,赋能场景落地与价值实现。例如,某渠道商聚焦智慧零售,既能为品牌商反馈零售场景的设备优化建议,又能为超市、商场提供从设备部署到数据运营的全链条服务,成为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生态化协作将取代传统的上下游关系。渠道商、品牌商、集成商甚至其他渠道商将组成网状协作结构,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在一个智慧园区项目中,品牌商提供核心设备,渠道商负责本地安装和维护,集成商进行系统整合,各方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

  这种生态模式下,渠道商的本地化服务能力和客户洞察成为独特 “长板”,难以被品牌商直营或电商平台替代。宇视科技与渠道商联合开发智慧社区方案,正是这种生态协作的体现 —— 渠道商提供本地需求洞察,品牌商提供技术支持,最终方案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备技术竞争力。

  安防渠道的转型阵痛是行业升级的必经之路。从 “渠道为王” 到 “生态共赢”,从 “搬箱子” 到 “创价值”,安防渠道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变革。那些能抓住数字化机遇、深耕细分市场、提升专业能力的渠道商,终将在新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中国公共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